联系我们

020-83028506
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详情

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有多少种模式

发表时间:2023-03-31

来源:光明网

近年来,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功能得到高度重视。2019年国家文物局启动首批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选取京津冀、陕西、重庆三个地区作为第一批博物馆进校园试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2020年,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促进馆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全国各地纷纷制定有关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制度文件推动《意见》落地实施。

一、利用优势 发掘资源

为促进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各地馆校合作课程从内容到形式的设计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北京八中与首都博物馆正式签订了馆校合作战略发展协议,依托首博“读城”项目,共同设计了十门跨学科特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陕西历史博物馆依托博物馆藏品资源,打造了多个系列青少年博物馆原创教育课程。针对馆校合作课程的特点,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步雁表示:“与校内课程相比,馆校合作课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际的文物进行观察、学习,所获取的信息要比阅读文字材料印象更加深刻,和实物面对面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充分交融,这种体验式、探索式的学习更具愉悦性。”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将开设的“博识”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系统,涉及参观访问、专家讲座、交流探讨、实践操作、课后展示等环节。主持相关课题的刘芳芳老师说:“这种馆校结合、多学科的探究式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补充和完善课内所学的学科内容,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了解需求 有的放矢

博物馆和学校了解彼此需求,是双方能够共建共赢的重要因素。比如,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推进工作办公室主任关战修透露:“近年来升学考试中增加了许多文博内容,因此教研部门非常支持博物馆进校园的项目,以提升学生文博素养水平,我们也将推进博物馆教育与教研部门的合作。”

相较于城区学生拥有的文化资源和服务,郊区的青少年获得博物馆教育的机会较少。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尝试平衡博物馆教育资源。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两批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逐渐扩大覆盖范围,馆校合作的各种实践也致力于积极构建均等化、广覆盖的博物馆教育网络。借助互联网直播技术,“带乡村孩子走近博物馆”直播公益课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国内多家知名博物馆进行了一系列“云博物馆”网络直播课,突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乡村的孩子能够了解博物馆里的文物,沐浴博物馆教育的雨露。

三、取长补短 培育“火种”

博物馆有内容资源,缺乏教育人才;学校有教育经验,缺乏知识储备。双方合作,取长补短,成为博物馆教育的必然之路。

南京博物院着重开展了“种子教师培训计划”,以提升馆校合作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该院以“一对多”的形式培训中小学教师,扩大博物馆课程的覆盖范围。在国家文物局课题大运河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框架下,南京博物院联合教育专家和大运河沿线33家博物馆,共同打造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大运河文化读本教材。

多方参与也是当下馆校合作的一种新样貌。如丝路文化进校园示范项目以丝路文化为项目核心,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中国港口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6家博物馆,分别代表丝路起点、沙漠绿洲丝路、草原丝路、海上丝路以及西南丝路,多馆联合,共同开发,成果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中小学教育有了新的思路与途径,有助于形成可复制的、便于推广的、产品化的教育服务。


责任编辑:岭南金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