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020-83028506
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详情

一套没有完成使命的大清纸币

发表时间:2023-06-30

来源:《一套没有完成社会使命的大清纸币》

一个国家的纸币发行,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权力与信用。20世纪初,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实权派,为维护统治,治理混乱的货币发行,统一货币,规范货币发行,决定发行一套特殊的纸币——兑换券。该套纸币将中西审美趣味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结合了当时顶尖的钞券防伪工艺、技术以及精湛的传统钞票凹印雕刻技法。随着在其身后支持它的皇权没落,这一套特殊的纸币最终也没能完成皇朝赋予它的神圣使命,摆脱掉弥漫在她背后的国家、时代的政治阴影。它就是1911年(清朝宣统三年)开始印刷的大清银行兑换券。

光绪末年,清中央设置户部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外,各省亦纷纷成立官钱局,发行地方流通用的纸币。有鉴于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度支部正式将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准备发行一种全国通用的钞券。度支部设立了印刷局,并在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奏定《兑换纸币则例》,将纸币发行兑换事务统归大清银行管理,以图纸币之统一,逐步收回其他金融机构的发行权。

新券试刷多种颜色的样票,最后定色时四种面值的正面皆为黑色,背面则是壹元绿色、伍元紫色、拾元蓝色及百元黄色,当时通称“龙票”。由于筹备及试印费时,此载沣像兑换券迟迟于宣统三年(1911年)初才正式付印,进展缓慢,只见有加印流水号码的拾元券通行,其余未及发行已爆发了辛亥革命,它也就和清王朝一起消亡了。民国初年,财政部印刷局将四种票版印了一套特殊的样票以作纪念,而将原票上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改成“财政部印刷局”。此套兑换券开创中国雕刻凹版术之先河,尚有统一币制的历史意义,也是大清帝国在内部权力转移下的产物,更是满清的末代纸币。

大清银行兑换券在设计构图及专业技术上沿袭了美国钞票层次分明的框架式结构,雕刻图案精美清晰及机雕图纹、钢版腐蚀图纹等不易伪造的特点。通观整张兑换券不难发现,它与当时的美国钞票,尤其是1914年、1918年发行的两套钞票有着相似性。而大面积创作的富有想象力的画面却超越了过于严谨的美元构图原形。

首先让我们忽略掉这些大清银行兑换券上机械刻制而成由规律线纹组成的矩形外框,从纯艺术的角度去欣赏票面上的图案与线条。美国雕刻家运用西方的思维,将东方形象与细节,及其代表元素连贯一气,用精湛的雕刻技法雕刻出精细且有质感的画面。不同于美元上的大面积文字和数字的表现方法,每张大清兑换券上均绘制了以黑白两色表现的钢版雕刻作品。作为独立的艺术作品,每张画面构图完整,层次分明。画面中使用雕刻手法表现远、中、近景。由点和线条组成的画面,细腻而柔和,却不乏层次与油墨堆砌的厚重感,不同于油画、素描上使用的块状色彩表现。在无数根舞动的线条和跳跃的点的帮助下,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以写实为主、景小意大,充满想象力的完美画卷。

四张不同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券正面原版雕刻图上,摄政王载沣半身胸像和海龙图组成这套纸币的统一正面主景。在相对固定的光源下,稳重的线条严谨地按照脸部的结构及肌体走势,刻画出一位身着朝服的年轻亲王肖像。亲王略带忧伤的目光直视远方,让人不由地联想到清王朝最后的命运。佩戴在亲王朝服上一串作为清朝一代帝后、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命妇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饰物——朝珠,严格记录着当时男子佩戴朝珠,两串“纪念”在左的宫廷习俗。再看四张大清银行兑换券票面的右下方,四张原版分别刻画了大海帆船、八骏骑士、万里长征、农民耕作四种不同的中国式场景。

雕刻师运用传统人像雕刻技法将一张黑白写实的照片刻画在画卷中。在相对固定的光源下,稳重的线条严谨地按照脸部的结构及肌体走势,刻画出一位身着朝服的年轻亲王肖像。而椭圆形的相框被画面下方的海浪托起,在画面的最前方,配合天空中密布的云团,掩盖住天上飞龙从水中奔出的瞬间,以及盘龙躯体缠绕的秘密。水与云仿佛在一起运动着,海浪沿着起伏的海岸线,逐渐向上翻腾,云朵从浪尖上顺着天空回到大地。水与云沿着画面矩形的四角,跨过直射下来的光线,循环流动着。天空两侧的云朵被概括成雕塑作品上的浮雕,拥有浅浅的浮雕立面,仿佛故宫里九龙壁上缠绕的云朵。浮雕云朵们浅浅的菱角随着画面向中心的移动,渐渐变得圆润饱满起来,软软地裹住了飞龙盘旋在天的身躯。在《尔雅翼·释龙》中曾经完整地解释了中国龙的公认形象:“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而对比此幅画面中的龙,头顶的鹿角更加尖锐,为原本威严无比的龙更添了一份紧张感。

1693381969938086114.jpeg

岭南金融博物馆馆藏:大清银行兑换券伍元

而这四张不同面值的大清银行兑换券除了拥有手工刻制的精细的雕刻凹版的画面之外,更拥有着象征那个时代的矩形外框。矩形外框上精细的机雕花纹,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机器防伪技法。花纹与线条,精细与繁琐,同象征政权和价值的文字结合在了一起,犹如紧箍咒般,牢牢地套在钞券雕刻师们的作品上。

大清银行兑换券不是属于完整的纸币艺术,它属于一个时代,代表一种特定内涵与技术的艺术作品。而这件艺术作品不仅仅背负着艺术创作工作者的创作精神和理念,更多地承载了一段历史的悲剧。而它作为钞券过早地夭折在历史的舞台下,也注定了它的稀有和无法估量的价值。

 

(节选自:《一套没有完成社会使命的大清纸币——大清银行兑换券的诞生始末》顾慧)


责任编辑:岭南金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