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4-02-29
“鬼脸钱”即“蚁鼻”铜钱,是楚国的一种有面文、防海贝形的铜质铸币,其形呈椭圆、凸面,正面浇铸阴文,平或凹背,看似蚂蚁歇于鼻尖。其是楚国发展的巅峰时期在货币经济中的具体体现。
馆藏蚁鼻钱
据《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记载,蚁鼻钱在宋代已有发现,其初无名。南宋洪遵《泉志》云“旧谱曰:此钱(蚁鼻钱)上广下狭,背平面凹,长七分,下阔六分,上锐处可阔一分,重十二株,面有文如镂刻,不类字,世谓之蚁鼻钱”。从“旧谱曰”可知,在洪遵前便有著录使用“蚁鼻”的称谓,且在当时此称谓已有一定传播。到了清代,蚁鼻钱又有“鬼脸钱”之俗称,且这一俗称一直沿用至今。除此之外,金石学在清代兴盛,学者们在大量见到此钱实物之后,意识到其可能是一种仿贝形的铜质铸币,开始主张以“贝”命名,谓之“楚铜贝”。然而当代学界认为“贝钱”“铜贝”是两个内涵与外延太过广泛的词汇,不宜作为楚国铜币这一特定物品的称谓,防应以“蚁鼻钱”为其特有的、约定俗成的名称。
蚁鼻钱上铸有记号,《泉志》云“面有文如镂刻,不类字”,当时人们多将这种记号当作纹饰。《泉志》所转录的旧谱的钱图中,仅“巽”字贝一品一枚,清代不少钱谱增加“君”字贝。清末民初,更多种类不断面世,如《俑庐日札》所列举的“百(金)”“忻(釿)”两个新品种;方若收藏过形状极小、钱呈圆形的“贝”字贝;《贝化概说》中列举的“行”字贝;《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所录“三”字贝等。综合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蚁鼻钱依面文划分,可分为十二类,各种类别间又可分为十二小类。主要类别如下:
蚁鼻钱是楚国使用最早的金属货币,从出土实物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看,它们是通过金属熔炼浇铸成型的。熔炼浇铸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为配制熔炼的合金,其二为铸造成型的模与范。通过分析,构成蚁鼻钱的主要成分为铜、铅、锡合金。因陶范铸造“一范一器”成本较高,不适用于需要大规模批量生产的蚁鼻钱,结合考古发现确定战国时期楚国普遍采用可反复使用的金属范来进行铸造。在此工艺下铸造出的蚁鼻钱币型统一,完全适应蚁鼻钱作为单位货币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江建、何建萍等《蚁鼻钱新探》,《钱币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