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020-83028506
广州市越秀区西湖路流水井29号(庐江书院旧址)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详情

承岭南历史文脉 展红色金融风华 金融博物馆铸魂育人的“广州答卷”

发表时间:2025-03-31

来源:《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5年第一期

一、红色文化绘底色,百年书院启新声

广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千年商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商业文明与多元文化底蕴深厚,“金融”元素贯穿城市发展脉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在此背景下,岭南金融博物馆应运而生。它坐落于越秀区北京路千年古道附近的庐江书院,这里曾是清代书院群的核心区域,承载着深厚的岭南文化。庐江书院又名何家祠,由何氏宗亲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出资合建,曾作为省内何氏家族弟子来穗应试居所,1954年收归国有,1993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这座古书院变身岭南金融博物馆,成为延续广州历史文脉、展现岭南金融文化的重要窗口。

2011年,在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共广州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力指导下,岭南金融博物馆筹建工作拉开帷幕,从立项起历时7年,一步一脚印完成了《展览陈列大纲》藏品征集等相关工作,共组织召开大小工作协调会、专家论证会近100场,调研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多方协调多个政府部门支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原则,创新性地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运营。2019年4月11日,岭南金融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全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博物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自开馆以来,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将党建工作与博物馆的各项业务紧密结合,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着力点,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积极作为。

二、赓续红色金融血脉,厚植中华文化自信

岭南金融在革命战争及新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红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银行“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劳动银行”在广东诞生,拉开了红色政权银行的序幕;抗日战争时期,华南战区东江根据地发行的东江纵队路东生产建设公债,有效支援了革命战争,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广州解放前夕,为统一华南金融市场成立南方人民银行等,奠定了新中国岭南地区坚实的金融发展基础。这些珍贵的历史,成为岭南金融博物馆展陈与社教的重要内容。

岭南金融博物馆致力于讲好本地文化和中国特色金融故事,博物馆展区共分为货币、银行、传统金融、证券、保险、对外金融、广州金融等七大展厅。在空间范围上,以“岭南”作为最大地理空间,包括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等区域;在时间范围上,上限最早追溯至南越王先祖政权建制之时,宏观展现与岭南金融有关的重要史实、事件、人物及相关文物等。通过挖掘和提炼,设置了10个大场景,10个小场景,提炼了10个小故事,如广东钱局、对外金融侨批书写场景等,其中红色金融相关置景生动再现了革命时期金融工作的重要瞬间,让观众深刻感受红色金融的力量。

博物馆通过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开展系列红色金融主题专题展览,包括《不忘初心回望起点––广州解放后的金融斗争》《辉煌的足迹––党史中的金融记忆》《凝聚奋进的力量––新中国红色金融发展史》等特色专题,入选市委宣传部“红色广州伴我行”“家门口的红色学堂”等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清单,营造了良好的红色金融学习教育氛围。

博物馆携手中国证券博物馆、广东金融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等博物馆、金融机构和高校,进行跨地域、跨学科开展合作交流。已取得《广东革命根据地公债研究》《广东革命老区红色金融的历史经验与实践启示》等多个红色金融课题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分析广东红色金融文化和重要现实历史意义,并将研究成果转换成联合展览、社教活动,进一步扩大岭南红色金融文化影响力。

依托馆内课题,以文物为抓手,以小见大地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宏伟篇章。自主研发《辉煌的足迹––党史中的金融记忆》《侨批:家国情怀寄尺素》《人民币中读历史》等10余门红色金融文化原创课程,通过培养具有金融素养的跨学科型人才,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馆校课程设计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积极探索“双师制”育人模式,通过多项创新让学生从“被动灌溉”到“主动分享”,沉浸式“触”“演”“唱”“诵”,拉近学生与历史、金融的距离。建设线上学习资源库,涵盖藏品讲解、剧场演绎,并开启“点对点”直播,跨越空间限制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传播。教学师资涵盖金融行业专家、省部级优秀文化志愿者及大、中、小学校教师,与少年宫合作美育课程、与高校合作金融文化课程、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推出党员送课,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充分发挥“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铸魂育人实效,受到广大师生好评。

三、擘画蓝图踏新程,岭南先声谱新篇

如今,岭南金融博物馆已开放5年有余,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总流量超43万人次,接待参观超900批次,2025年春节期间日参观量突破5000人次,成为广州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知名打卡地。先后接待瑞士、英国、新加坡等各国外使团参观交流学习团队及省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社会团体、学校等党建活动300余次,策划开展红色金融等各类特色专题展览20余场次。

依托越秀区北京路核心商圈地缘优势,以打造青少年活动阵地为方向抓手,融汇青年文化宫、区少年宫、街道社工服务站及周边中小学等单位,着力构建“15分钟文化圈”。通过社区公益日、志愿驿站培训、校园科技节为切入点,积极开展送展、送课、送活动、志愿培训,实现“金融圈”“教育圈”“文旅服务圈”集成效应,有效涵养公众金融素养。开展国庆“升旗仪式”“书屋藏金手工坊––重走红军长征路”等红色育人教育专题、直播类活动累计300余场。跨省市合作开展岭南金融文化、红色金融、博物馆教育等方向共计10余项课题研究,组织发起古建保护与金融类行业博物馆运营等专题共计7次学术交流研讨会,着力打造规范化、系统化、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主阵地。

馆内藏品由开馆时8500余件(套)增至近15000余件(套),展出展品1000余件。博物馆展陈以岭南地区金融为主题,集收集、展览、金融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为市民群众讲述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广东众多“第一”的诞生和璀璨行业成果,彰显了“创新、先行、担当”的岭南金融精神内核。

2024年5月牵头成立全国性的金融行业博物馆公益联合体––金融博物馆联盟,汇聚近20家金融类博物馆,整合资源打造金融文旅矩阵。联盟于第13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上举办了金融博物馆联展,开展了以“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与金融博物馆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岭南论坛和全国性的金融博物馆推介会,以金融与文博的双翼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作为展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风采的桥梁和纽带,举办品牌赛事“岭南金融文化大使选拔赛”,历届主题涵盖“讲个故事给党听”“新征程 新使命 新担当”“弘扬岭南金融文化,赓续红色金融血脉”等多个红色金融文化专题,从广东省金融机构推广至高校,选手们通过唱歌、舞蹈、诗朗诵、情景剧等舞台艺术形式多元化展现岭南金融文化魅力、讲好红色金融故事,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打造以岭南金融博物馆为核心的教育展示与传播阵地。最高一届总投票数达100万,在线观看人数20万,吸引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结合建党100周年推出音频作品《岭南金融故事》《辉煌的足迹––党史中的金融记忆》(20期),以及“画报中的新中国”“抗日战争下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等线上微课,在广东广播电视台股市广播、喜马拉雅、蜻蜓FM等多个平台播出,总收听量逾1040万次,覆盖人群量近630万人。

博物馆陆续登上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新花城、中国广州发布、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信息时报、广州越秀发布等平台,获得300多篇次报道,位列高德地图出游榜中越秀区博物馆第三名,为大力推动城市综合文化实力“出新出彩”,助力广州加快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岭南金融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10个授牌基地和1个示范点,分别是: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广东省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基地、岭南金融文化产教融合基地、广州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党建示范(党员教育)活动基地、广州市港澳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美育实践基地、海珠区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广州市事业单位干部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以及(文旅部)广州国际展示厅•入境游合作示范点。入选广州市博物馆协会理事单位,当选金融博物馆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

岭南金融博物馆将继续发扬“传承+创新”工作模式,充分做好“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古建筑活化利用金融类博物馆优秀典型,强化各项核心职能,发挥博物馆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亲民职能,努力把岭南金融博物馆打造成中国特色金融之花百卉含英的学术之宫、努力打造成为展现岭南金融文化的溯源地、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文化的新地标以及弘扬岭南红色金融文化的新阵地

责任编辑:岭南金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