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5-05-30
股票认购证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的阶段性产物,是当时新股发行的认购凭证。许多人误打误撞,依靠认购证一夜暴富,也有许多人与财富失之交臂。不管怎样,认购证曾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中有过“高光”时刻,是我国建立健全资本市场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历史见证。
一、上海早期证券市场
1986年9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代理和转让股票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宣布成立,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当时营业部面积仅有12平方米,交易延中实业和飞乐音响两只股票。交易当天,人们将营业部围了个水泄不通。股票,成为改革开放后居民投资理财的新兴模式。此后,证券市场交易的股票慢慢增加,到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资深股民耳熟能详的“老八股”。
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使得每到新股发行就一“票”难求,形成了粥少僧多的有价无市局面,因此市场扩容成为当务之急。1992年以前上海的新股发行试过各种方法,初期只要排队付款就能直接买到股票。在对股票普遍认知不高的年代,还曾搞过有奖发行,鼓励大家买股票。后来股票热了,搞过排队领抽签号,然后摇号,凭中签号付款买股票。
1991年12月,上海的三家证券公司联合租用上海20多个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发放各种股票的认购证,然后摇号,中签者再凭中签号分别到各家股票承销商那里付款买股票。那次动用的工作人员、物力之多,在上海股票发行史上是空前的。为了确保发行安全,几乎调动了上海所有警力,但还是出现江湾体育场和徐汇游泳池等场馆大门被疯狂的人流冲破,造成多人被踩伤的混乱局面。为此,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组织当时的申银、万国、海通三家证券公司研究更好的股票发行方式。几家证券公司都组织专人绞尽脑汁,拿出了很多方案,最后人民银行想出了一个现在看来完全能载入史册的主意––先发认购证,凭认购证摇号中签认购。于是中国的股票认购证应运而生。
1993年上海股票认购证(岭南金融博物馆藏)
二、发行遇冷的认购证
1992年1月19日起,30元一张的认购证通过上海全市的证券公司、银行和信托公司的450个营业网点同时向市民发售。认购证面向上海市民无限量发行,实行一次发行,全年有效,多次摇号抽签,凭中签号码认购股票一本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
认购证由申银、万国、海通证券公司联合发行,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担任认购证发行的财务总代理。认购证所得收入,扣除工本费、承销费和广告宣传等杂费,其余全部捐赠给上海社会儿童福利事业。据说,第一天各发售点开门前还有些人排队,但排着排着,看没有多少人跟上,排队的人积极性就不高了。一天下来,一算发售出去的认购证,远远低于原先的预计,第二天的情况还不如第一天。
那个年代30元钱不是小数目,是大部分工薪阶层月工资的1/3,不少人听说这些认购证款最后还要捐给社会福利事业,甚至认定这是变着法子骗钱,对发售认购证的宣传根本懒得听,有些人即使买也只是一份两份的。原定的认购证发售时间已经快结束了,一统计,离预计发售目标差得太远,于是决定把认购证发售延长几天,推迟到2月1日结束。
最后几天,各网点加强推销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当时代理发行单位的工作人员,身上多少背有若干发行指标,在反复推销客户无果的情况下,最后不得已,有的就自己把剩下的指标“兜底”了。最终这批认购证发行了207万张。
三、百年一遇的财富神话
1992年上海发行的股票认购证的财富奇迹,发生在认购证全部销完之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起,股份制改造需提速,原先估计的年内发行10只股票的预期被大大提升。1992年上海全年发行的股票增加到53个,全年认购证平均中签率高达86.9%。发行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中签率之高是大部分人没有料到的。特别当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股票发行价格依据的市盈倍数比较低,新股一上市就能获利不少。
1992年5月2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全面放开上海的股价,上证指数在5月20日的616点的基础上翻了1倍多,到21日收盘时已达1265点每股面值100元的豫园商城股票突破10000元。面值1元的新股一上市赚二三十元则是平常的事。于是,认购证成了当时的稀世珍宝,用洛阳纸贵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节选自:
许斌:《股票认购证的财富悲欢––“藏”说新中国70年(四)》,《金融博览(财富)》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