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微信
岭南金融博物馆微信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发表时间:2025-07-31
上海壹两银币铸造于清同治六年(1867),因未公开发行,故今天所见均为样币。其由成立于1866年的香港造币厂铸造。近代的香港地区,一直没有发行自己的金属铸币,主要使用墨西哥银圆(俗称“鹰洋”)。1859年,港督罗便臣上任后,为控制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推广香港贸易及取代墨西哥鹰洋,积极争取在香港铸造和发行货币。1864年,香港政府制定《设立造币厂条例》,投资45万元,向英国伯明翰市的瓦特工厂购置机器,1866年5月7日,造币厂在铜锣湾加宁街正式成立。造币厂的厂房为红砖钢混结构,充满传奇色彩的上海壹两银币就诞生于此。
上海壹两为圆形,直径39毫米,重量36.8克左右。正面边饰连珠纹,外缘镌刻“上海壹两”四字,读法比较特殊,右左上下,呈工整十字状分布。珠圈中间为大清帝王的象征––蟠龙图案,龙头较大,龙的身体细长,龙图饱满背面中央是英国皇家纹章中心图案与拉丁文,外缘上镌刻英国皇冠。下缘镌刻“1867”数字,表示铸造时间。外圈上端镌刻英文“ONE TAEL SHANGHAI”,下端时间两侧镌刻“HONG KONG”。币面中间正下端镌刻“982”“G566”数字。画面构图新颖,结构层次分明,具有现代构成的艺术美感。
迄今为止,面世的上海壹两银币有两种版别:一种是蟠龙图案外圈无射线版,也称无芒版;一种是外圈有射线版,也称有芒版,在“上海壹两”四字中间,各有2簇射线,每簇7道,共56道。每道射线间隔排列均匀并以中间长道为中心呈对称状。
馆藏上海壹两(有芒)
经过仔细观察,结合文献资料梳理,可以发现上海壹两银币的铸造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币文“上海壹两”四字位置在蟠龙图案的外围,与1866年铸造的香港壹圆银币类似,均为楷书。二是设计风格独特,具有浓烈的西方文化特点。近代中国银币的铸造虽然仿照西方,但无论是后面的光绪元宝银币还是大清银币,图案设计都很传统。可是唯有此种上海壹两银币,画面整体设计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正面是龙图,背面则是英国皇家纹章中心图案,可谓中西合璧。三是将银币成色和重量直接镌刻在钱币表面。币面镌刻“982”与“G566”两个数字。其中“982”指的是银币的成色为98.2%。“G566”的“G”为英国重量单位Grain(格令)第一个字母,意思是说这枚银币重量为566格令(1格令约等于0.065克,566格令约等于36.79克)。在银币上镌刻成色和重量,这一点也充分说明,货币铸造,作为一项活动,必然受到权威机构的严格控制,彰显信用和权威。同为壹两的清末银币,成色大都在90%上下。为什么上海壹两成色高达98.2%呢?换句话说,为什么它的成色要定为98.2%?因为当时上海地区记账单位通行一种名为“九八规元”的虚银名目。“九八规元”,即以银锭(实银)的重量,加以升水,再以九八除之,最终数字就是上海通用的标准银(虚银)。在上海,不论华洋商贸往来交易还是汇兑行市,都以“九八规元”为计算标准。后来,随着上海全国商贸中心的地位越来越高,“九八规元”也随之走出沪地,走向全国各地,广为熟知。香港造币厂的设计师误以为“九八规元”指的是含银量,所以就把上海壹两银币的成色定为98.2%。
该币正面币文“上海壹两”,美国中国机制币收藏大家伍德华,通过广泛调查研究,认为“上海壹两”是误读,应为“壹上海两”(读法顺序上、右、左、下),“上海”是称量单位而非地名,本意为“漕平壹两”“漕平”是清代一种衡量标准,是漕粮改征白银折色采用的平码标准,每两约合36.65克,后来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平码标准。但漕平在实际使用时,各地的标准却不尽相同,一般在“漕平”前标明地名,以示区别,如“苏漕平”“申漕平”等。申漕平,即上海漕平,壹两约合36.64克。尽管“壹上海两”是正确读法,但钱币界一直习称“上海壹两”。四是铸造背景极为特殊。清中期,西班牙本洋最先流入中国沿海地区,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商品贸易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9世纪中期,墨西哥鹰洋取代西班牙本洋在中国沿海和内地广泛流通。香港开埠以来一直没有铸造和发行货币,使用内陆流通的多种货币,其中也包括墨西哥鹰洋等外国银币。为了将墨西哥鹰洋、西班牙本洋等银币排挤出香港市场,香港造币厂成立后,就立即铸造了名为“香港壹圆”和“香港壹两”两种银币。但是,香港政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居民用银的习惯,这两种新制的银币因为种种原因,却不被当时的香港及附近内地居民所接受,致使其市场流通严重受阻。为了摆脱困境,扩大销售和使用渠道,继任港督麦当奴先后于1866年8月和11月,两次给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去函,游说总理衙门的恭亲王,经其批准,海关同意缴纳税收时可以比照墨西哥鹰洋、西班牙本洋,接受香港壹圆和香港壹两银币。但是实际使用量还是太少,收效甚微。由此,这座耗资45万元建立的造币厂产量日渐低迷,月收入只有1万元。麦当奴和香港造币厂厂长乾打(T.W.Kinder)通过调研,发现造币厂现有铸币的生产数量远远低于香港及其邻近地区的市场需求,为减少造币厂亏损,也为谋求更大利益,香港造币厂的业务准备转向内地市场,试图获得清政府的造币订单来挽救香港造币厂。他们认为采用上海平码有助于销量,遂将铸币的货币单位、铭文聚焦在上海。众所周知,随着开埠后,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内外贸易口岸地位的确立,带有近代意义的金融地位也开始在上海迅速上升。因为商贸地位的重要,其金融市场的一举一动都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巨大反响。所以,为了迎合内地市场,扩大自铸银币的销售和使用范围,香港造币厂决定铸造面文为“上海壹两”的银币。厂长乾打请雕刻师史特担纲设计,为了易于清政府接受,正面镌刻中国帝王象征和标志龙纹图案、另一面则镌刻英国皇家纹章中心图案,如此“上海壹两”正式问世。
1867年3月,造币厂先送银币正面铅质样币供港府参考。5月,香港政府将试铸出来的11枚上海壹两银币样币送到北京,但并未被清廷认可,无法正式颁行。因为新币胎死腹中,香港造币厂遂失去了存在价值,于1868年4月关闭,机器设备售卖给日本大阪造币局。
上海壹两银币特殊的设计、特殊的铸造背景成就了它的传奇经历。因为是试铸样币,故上海壹两和上海贰钱银币无论是铸造量还是存世量都非常稀少。
(节选自:
王纪洁:《充满传奇色彩的上海壹两银币》,《文物天地》2023年第8期)